英国“脱欧剧”上演近三年来从来不缺跌宕“剧情”。周一,英国议会不顾政府反对,强势出击,从首相特雷莎·梅手中暂时夺走“脱欧”进程的控制权,将“接管”一天,以便为周三表决一系列“脱欧”替代方案“开路”。这意味着梅至少将失去一天的“脱欧”控制权。
梅受到的打击还不止于此。当天,包括商务大臣在内的三名阁员宣布辞职,三大臣明确反对政府的“脱欧”协议,并支持议会接管“脱欧”进程。
议会罕见“夺权”,“脱欧”大戏下一出会怎么演?“大权旁落”、阁僚云散,“铁娘子”的政治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329票对302票,周一晚间,保守党“留欧派”议员莱特文提出的一项修正案在议会的指示性投票中顺利闯关。该修正案赋予议会对“脱欧”议程享有“一日控制权”。
自英国“脱欧”公投以来,“脱欧”进程都是由特雷莎·梅政府掌控,议会为何此时出手,要与政府争夺“脱欧”主导权?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李冠杰表示,这说明议会对政府的“脱欧”协议感到失望,同时对“脱欧”长期处于拖延状态也感到不满。议会担心,再不抓紧时间打破僵局,恐怕很难在欧盟新设定的“脱欧”期限内完成“脱欧”。因此,议会希望不局限于政府的决策,转而寻求跨党派的合作,群策群力,达成能为多数人接受的“脱欧”方案。
“议会‘夺权’也表现出英国的某种焦虑感,即英国体制面临巨大危机,不知未来向何处去。”李冠杰说,面对英国政府陷入没有效率的状态,议会此举显示其试图重新振作,积极介入发挥作用,以挽救危机。
不过,李冠杰说,议会接管“脱欧”程序并不等于把政府晾在一边,只是议会给政府施加更大压力,具体实施还是由政府主导。
议会投票后,梅也表示,政府不会受到所谓指示性投票结果的约束。同时,她还质疑议会指示性投票的程序可能会引发混乱,将开启“不受欢迎的先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议员们预计会就7种选项进行指示性投票,可能包括二次公投、无协议“脱欧”、与欧盟签订挪威式协议(非欧盟成员,但是欧洲经济区,即单一市场成员)、让英国留在欧盟单一市场和关税同盟等。
分析人士认为,周一通过的“夺权”修正案由保守党“留欧派”议员提出,而且议会中一个由多党派组成的更大团体支持“脱欧”妥协方案,即英国与欧盟保持密切的经济联系,这或许预示议会将开启“软脱欧”模式。
“议会或将支持一项比政府现有的‘脱欧’协议更温和的方案,这可能会让首相协议的‘硬脱欧派’感到恐惧。”英国广播公司(BBC)政治新闻编辑劳拉·昆斯伯格说。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认为,议会接管“脱欧”控制权意味着梅的路没走通后,现在进入“脱欧”第二阶段。理论上说,“软脱欧”更符合英国利益,从“留欧派”议员在议会占多数来看,也可能会倾向于“软脱欧”。但是,“脱欧”最终会朝哪个方向走,目前很难说清。因为整个局面纷繁复杂,英国既没有一个清晰的能服众的线路图,也没有一个能一言九鼎的强势领导者。而且,“脱欧”前景还涉及许多因素,包括英国内部党派纷争、保守党内部分化、政客的个人利益,以及欧盟的态度,任何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剧情的发展。
李冠杰表示,无论哪种选项,修改现有“脱欧”协议最具可操作性。毕竟大部分内容已经谈妥,最大症结就是北爱尔兰边界问题尚存分歧。现在还有时间可以继续谈,找到妥善解决办法。而且修改现有协议也是给欧盟的完美答复,因为这正是欧盟想要的。
至于二次公投,李冠杰指出,这项议题的含义还有待厘清,究竟是再次公投是否“脱欧”,还是公投政府的“脱欧”协议。如果是前者,可能性很小。因为第一次公投结果具有法律约束力,且投票公平透明,若二次公投结果相反,那如何处理第一次结果,政府又该如何选择?此外,2016年公投导致的意见分裂已经让政府饱受煎熬,所以不会再次冒险。如果是后者,那意味着就如何“脱欧”进行公投,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
周一投票后,工党党首科尔宾抛出公投建议。他说,无论未来达成什么“脱欧”协议,下议院都必须考虑是否该将其交给民众进行表决。
梅政府在周一表决后呼吁在“脱欧”问题上采取“现实主义”。“脱欧”事务部一名发言人说,在与欧盟的谈判中,任何选项都必须是可行的。梅本人强调,永远不会接受保守党“脱欧”宣言中没有的计划(该宣言排除了留在关税同盟和单一市场的可能性)。
路透社称,周三的指示性投票只具有意向性,对政府并不具有约束力,但如果显示出多数人支持另一种“脱欧”方案,并有助打破议会僵局,那么梅将面临更大的政治压力。
分析还指出,英国议会暂时“掌权”后,威斯敏斯特又将爆发“内战”。在“脱欧”和“留欧”两派之间,议会将被一分为二。随着更多“留欧派”在议会中发声,梅与其领导的保守党之间的斗争也将愈演愈烈。
与此同时,欧盟也在密切关注英国议会的动向。在欧盟与特雷莎·梅约定的双轨“脱欧”期限中,除了5月22日,还有4月12日——如果梅的“脱欧”协议未能通过,英国政府也未能提出新的方案,那么英国将在4月12日脱离欧盟。鉴于英国政治陷入僵局,内部撕扯不断,“脱欧”已变“拖欧”,欧盟对英国的“脱欧”前景似乎心存悲观,已经留好后路。欧盟委员会在周一表示,无协议“脱欧”变得“越来越有可能”,欧盟已为此做好准备。
从现在的混沌局面来看,“‘脱欧’很可能不是一个理性的结束,而是非理性的收场。比如政局上一个突然变动,让‘脱欧’以某种偶然的方式戛然而止。”丁纯说。
虽然议会想撇开梅的“脱欧”协议另寻替代方案,但是,对于梅来说,这份谈了两年多时间的协议来之不易,她并不甘心放弃。她还希望在本周做最后一搏。
根据英欧此前的约定,如果议会本周批准梅的“脱欧”协议,英国可以延期至5月22日“脱欧”。
英国《太阳报》称,上周日,在与保守党“硬脱欧派”会晤时,特雷莎·梅表示,她可以考虑用辞职换取议会支持她的“脱欧”协议。
李冠杰认为存在这个可能。对梅来说,最重要的政治使命就是带领英国顺利脱离欧盟。从其个人来看,她也并不恋栈权力。如果能以放弃相位和个人利益,达成符合英国利益的协议,那么,她会作出牺牲。不过,梅也不会鲁莽行事,而是会再三斟酌,相时而动,以免出现即使辞职也无法确保协议通过的结局。
《太阳报》称,梅在流露辞职意愿的同时也开出了条件。她明确表示,在进一步考虑辞职之前,她首先要知道是否有足够的人支持她的决定。
不过,梅对“脱欧”协议“人气不足”也心知肚明。她排除了在周二就协议举行第三次投票的可能。但是,她说会继续争取议员支持,然后在本周内第三次提交议会投票。为此,外界猜测周四是最有可能投票的一天。
分析指出,梅若想确保协议在议会闯关成功,必须赢得在3月12日投反对票的至少75名议员的支持,包括保守党的数十名议员,一些工党议员,以及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议员。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虽然支持梅政府,但对她的“脱欧”协议坚持说“不”。
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此前承认,梅的“脱欧”协议不太可能“起死回生”。在前两次议会投票中,已分别以230票和149票的历史性落差惨遭否决。CNN称,反对党和保守党后座议员中的强硬派迄今仍坚决反对这份协议。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议会“夺权”后若开启“软脱欧”模式或许会给梅的协议带来转机。因为,在“硬脱欧派”的眼中,一个更软的“脱欧”协议还不如梅的版本。如果梅能抓住这个机会,争取“硬脱欧派”的支持,不利局面或将翻转。
梅在周一发出警告,任何不是她与欧盟协商的“脱欧”方案,都将导致“缓慢脱欧”。“缓慢‘脱欧’意味着将《里斯本条约》第50条延长至5月22日以后,迫使英国参加欧洲议会选举,放弃对边境、法律、货币或贸易的控制权。”外界认为,梅的警告是在向“硬脱欧派”喊话,让他们看清形势。
然而,在李冠杰看来,把现有协议原封不动第三次提交议会表决不太现实。首先在议长伯考那里就过不了关。因为表决任何进一步的议案都必须通过议长的“审核”。伯考日前已声明,相同协议不能再次进行表决。
由于“脱欧”僵局难破,梅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内阁“政变”传言四起、被曝遭党内大佬“逼宫”、被媒体喊话“时间到了”“用辞职换批准协议吧”、近百万民众上街呼吁二次公投、近550万人联名请愿“留欧”……
就在议会夺走“脱欧”控制权的当天,三名内阁大臣也宣布辞职,离她而去。更让梅“扎心”的或许是,这三名大臣还在她背后“捅刀”,给“夺权”修正案投了赞成票。
“周一的投票突显出梅在多大程度上丧失了对党内议员和内阁臣僚的权威。”路透社称。
自2016年出任首相以来,特雷莎·梅的主要精力除了投在对付“脱欧”难题上,余下的恐怕就是在打一场艰巨的“相位保卫战”。迄今,她已两次挺过不信任投票的风险。
指出,英国政界虽在“脱欧”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各方有一个共识,即“脱欧”陷入混乱的责任在梅。许多人指责梅固守自己的协议,拒绝考虑替代方案,同时又未能从欧盟那里争取到对协议的修改。为此,许多保守派人士敦促梅下台。
不过,根据保守党的规定,梅在去年12月遭遇过不信任投票的挑战,那么一年之内她不会再面临不信任投票,这意味着到今年12月,梅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无法撼动。
李冠杰表示,特雷莎·梅如今确实压力山大,只有她能达成有利协议才能稳固执政地位。但是目前来看,她的执政前景黯淡。其一,她没有在3月29日规定期限前通过“脱欧”协议,说明无力,首相缺乏政治手腕。其二,梅现在无论在党内还是议会都是四面受敌。反对党工党处处与梅“作对”自不必言,保守党也对她不买账,苏格兰民族党也掣肘首相。在下议院650个席位中,梅能掌控的席位仅200个左右。其三,最让外界不满的是,政府没有效率。这会导致议会重新大选的风险上升。
英国“脱欧”事务大臣巴克利先前“预警”,如果议会控制“脱欧”进程,结果或导致提前大选。而提前大选正入反对党工党下怀,后者认为,提前大选、重置议会是打破政治僵局的唯一出路。
有分析称,虽然梅已排除重新大选的可能,但重新大选或将是她绝处逢生的唯一选择。“在接下来4月到5月的‘脱欧’关键时期,英国政局存在很大变数。”李冠杰说。
丁纯则认为,梅之所以能撑到今天,并非她不可取代,而是没人愿意接这个烫手山芋,上这条破船当船长。目前,在“脱欧”方案上,也没人能拿得出比梅更好的方案。即使梅下台,谁敢自告奋勇取而代之也是一个疑问。